2021-07-23 10:23:13 文章来源: 广东华展 0
1943年,前苏联学者拉扎连柯发明了电火花电腐蚀加工方法(详见:现在应用这么广泛的火花机,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)。该方法从它诞生起,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。当时,只是利用简单的电火花装置,便使成千上万个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弹废品得以修复,并投入使用。
20世纪50年代初期,电火花加工技术传入我国,我国开始研究和应用电火花加工技术。
1955年11月,前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教授拉扎连柯应邀到达北京,接替柯夫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顾问。在华期间,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的编制;自始至终参与了1956年中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,并亲自编写了第43项任务中有关电加工和电能新应用的计划任务书;促进了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内建立联合电加工的研究机构,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年轻的电加工科技工作者。1958年2月,拉扎连柯完成任务回国。
50年代末期,我国电火花加工技术开始从研究试用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。研制成功了各种各样的电火花成形加工设备。已经能够对一般中小型冷冲模具,以及锻模为主的型腔模具进行加工。
拉扎连柯在华期间,于家珊作为他的学生和翻译,工作在他的身边,学习电加工技术。1958年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电加工研究室。
1978年,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创立,致力于电火花加工领域新设备、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,承担国家重大的电加工特种工艺科研项目,由创建者于家珊任第一任所长。
从此,电火花加工技术在中国牢牢扎根,不断成长,制造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
更多内容,请关注我司微信公众号“华展智造服务”